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 这些省区市这样做(上)
6月19日,农业农村部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全国深远海养殖工作会议。海南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湛江市代表作典型发言。全文如下。
● 一、主要成效
◆(一)产业地位更加凸显。海南省人民政府修编出台《海南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1-2030年)》,总规划养殖面积0.99万平方公里,其中规划海上养殖面积0.94万平方公里,占比95%。海南省委、省政府紧扣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港任务目标,作出推动渔业“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战略部署,深远海养殖成为海南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方向和最大潜力。◆(二)产业规模走在前列。海南省深远海养殖规模排在全国第三位,年生产金鲳、石斑鱼、军曹鱼等高品质水产品近6万吨,直接经济产值近30亿元。2023年以来,政策效应发挥,建设速度激增,海南省新建成大型桁架类养殖平台1个,重力式网箱102个;在建大型桁架类网箱10个、重力式网箱81个;还将计划开工建设大型桁架类网箱8个,重力式网箱208个。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海南省深远海养殖水体增加约270.5万立方水体,较2022年增长37.6%,养殖产能增加4.1万吨,较2022年增长68.3%。◆(三)苗种产业生机蓬勃。海南是国家重要的水产苗种基地,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优势明显,海南省现有苗种企业5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138家,国家种业阵型企业4家,国家级和省级水产原良种场27家。年产各类水产苗种2300亿尾(粒),罗非鱼、石斑鱼、金鲳、南美白对虾、东风螺等特色优势苗种年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主养品种种苗基本实现自主可控,对虾种苗初步实现供种、供苗双轮驱动,种虾年均产能达100万对,每年供全国种虾近30万对。◆(四)产业链条更加完善。目前,深远海养殖产业基本形成了种、产、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条,培育发展渔业龙头企业25家。利用自贸港减税免税等政策,大力发展金鲳、军曹鱼等深加工。推动出台《关于推进全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五)产业融合纵深推进。推动深远海养殖与海洋牧场等渔业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乐东普盛“深远海养殖+海洋牧场”综合体示范点,打造生态绿色智慧渔场。推动深远海养殖与休闲渔业、海上旅游融合发展,实现陆海旅游联动,打造海上旅游“驿站”。◆(一)加强管理制度创新。根据深远海养殖产业新变化,启动新一轮深远海养殖产业专项规划编制,调整优化近海、远海产业布局。推动出台《海南省深远海养殖项目管理细则》,明确项目选址、建设、生产及奖补申请等管理要求,指导深远海养殖产业健康发展。◆(二)加强财政政策创新。海南省人民政府先后出台《海南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财政措施》《加快推动渔业转型升级 促进海南渔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省级财政对深远海对大型桁架类养殖网箱和养殖工船按照装备实际造价一定比例,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和1.5亿元补助;对符合条件的水产品加工、水产品冷储物流、水产品产销和品牌创建等给予奖补,全链条支持渔业市场主体发展。◆(三)加强用海政策创新。印发《关于支持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有关用海政策的若干意见》,对深远海养殖给予混合用海、海域使用金减免和按年分期缴纳等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用海成本;对规划海上养殖区由政府统一进行海域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降低企业用海制度成本,目前海南省12个沿海市县共完成用海选划面积24640公顷,推动统一论证海域纳入“土地超市”,实现“即拍即用”。对沿海农村的渔民从事海上养殖的,按每户50亩以下的用海面积免缴海域使用金。◆(四)加强金融保险政策创新。召开“政银保企”对接会,加强金融供需衔接。海南省国资注资10个亿组建海垦海洋产业集团,开展产业融资和养殖装备租赁,降低资金准入门槛。研究建立深远海养殖装备产权登记制度,推动养殖产权抵押贷款融资。将渔业保险纳入农业保险试点,出台《海南省市县渔业养殖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实施细则》,研究制定《海南省深远海养殖保险工作方案》,设计形成一揽子保险产品。
2005年5月1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赴温州南麂岛调研深远海大黄鱼养殖,开启了浙江深远海养殖新篇章。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指导和支持下,浙江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大食物观,紧紧围绕“两个先行”奋斗目标,深入实施国家渔业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农业“双强”行动,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全产业链总产值超百亿元,打造高品质生态大黄鱼品牌,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三产融合、产业共富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强化科技创新,养出“品质鱼”。一是种业强基。浙江省人民政府专门设立大黄鱼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育出岱衢族大黄鱼“东海1号”“甬岱1号”2个国家新品种。构建了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在内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形成了一批海水种业集聚区。二是模式增效。依托浙江得天独厚的岛礁港湾资源,创新发展深远海深水网箱和围栏养殖,推进抗风浪设施装备迭代升级,实现了由单一养殖向渔文旅融合转型。开展设施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级,节约劳动力成本30%以上。三是绿色安全。拓展深远海养殖空间,推进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等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有效保护了海洋资源和环境。依托浙江渔业产业大脑,构建了深远海养殖全程可追溯系统。养殖的大黄鱼接近野生品质,市场价格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曾被列为G20杭州峰会唯一指定的大黄鱼产品。
● 二、强化全链打造,养出“集群鱼”。做强一产。培育各类重点龙头企业等主体193家,拥有深水抗风浪网箱1300口、浅海围栏养殖2300多亩,养殖水体2000万立方米。构建了深远海现代设施渔业集聚区,2022年浙江省深远海养殖产量3.7万吨、产值40亿元,形成了海岛共富链。做大二产。拥有各级加工企业200家,获批3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涌现了一批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深远海养殖加工品类齐全、品种丰富、品质优良,产品已拓展到全国各地并远销欧洲。做优三产。已建成平阳南麂、椒江大陈深远海养殖大黄鱼小镇,拥有海钓、餐饮体验和文化馆等渔旅融合特色主体近千家,年吸引游客130万人次,收入超12亿元。成功举办“中国大黄鱼文化节”,打造了渔文旅三产融合产业带。
● 三、强化政策保障,养出“共富鱼”。一是优化营商环境。将深远海养殖纳入《浙江省渔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浙江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用好用足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率先实施深远海养殖互助保险,统筹支持深远海养殖发展。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推动阿里巴巴、中船重工等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深远海养殖建设。二是推动联农带农。围绕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推动建立“公司+养殖户”“合作社+养殖户”等运作模式,完善股份分红、村集体租金、劳务收入等多元化增收途径,吸纳就业5.5万人,人均增收1万元。三是促进渔民转产转业。聚焦共富导向,开展传统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安置和就业培训,增加低收入渔民再就业岗位。舟山深远海养殖大黄鱼助力海岛渔民增收在《人民日报》专题报道。
2023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奋力开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浙江先行的起步之年。浙江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对发展海洋渔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加紧落实农业农村部等八部委最新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大力推进深远海养殖创新发展,把深远海养殖打造成浙江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金名片”,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浙江力量!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沿海,毗邻台湾海峡,海洋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发展深远海养殖具有得天独厚优势。近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经略海洋、树立大食物观等殷殷嘱托,出台行动方案,耕海牧渔,向海图强,挺进深蓝,建设“福海粮仓”。20多年前,福建省开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试验。如今已建成90米周长重力式深水抗风浪网箱5000余口,深水抗风浪网箱发展方兴未艾。2018年,福建实施“海上粮仓”重点项目,并在全国首创鲍鱼机械化养殖平台—“振鲍1号”,掀起了深远海养殖平台发展热潮。目前,福建省已投建深远海养殖平台达18台。其中,连江县已成为全国最为集中、最具规模的深远海养殖发展示范区,“福鲍”“振渔”“定海湾”“泰渔”“乾动”等型号养殖平台运营良好,并配套重力式深水网箱500多口。福建省已初步建成育苗、加工、冷链、销售为一体的深远海养殖全产业链发展模式。2020年以来,福建省民营企业采用“自建自养”的模式,积极投建深远海养殖平台,成效明显。民企平台具有造价相对低、养殖水体适中、装备设施与养殖技术衔接紧密、比较效益容易实现等显著特征。首创转笼式网箱既可以翻晒网衣、有效清理附着物,又可以观察网衣、及时发现破损情况。民营企业不断开拓创新,为福建省深远海养殖夯实了发展基础。◆ 一是谋篇布局。编写深远海养殖发展规划,解决了“哪里养、养什么、用什么装备养殖”的问题。福建省规划深远海养殖区28个、海域总面积约11万公顷。按照稳步推进的发展思路和等深线差异化规划布局原则,构建先行发展区、重点推广区、拓展试验区“三区”空间布局,分区试点、分步实施。◆ 二是试点破题。出台深海装备养殖项目试点工作方案,3年发展深远海养殖平台养殖水体约47万立方米。◆ 三是资金扶持。投入中央、省级财政建设资金近4亿元支持深远海养殖平台和重力式深水网箱建设,深远海养殖平台试点项目更可享受省级资金与中央资金1.5:1配套支持。◆ 四是科技支撑。汇聚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力量,组建“福建省海上养殖装备技术专家组”和“福建省海洋与渔业装备产业知识产权分联盟”,科技赋能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 五是品种创新。出台促进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八条措施,支持引进、创制适宜深远海养殖发展的养殖品种,保障差异化的市场优势,推动深远海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是产权保护。连江县开展深远海渔业养殖设施所有权登记服务试点工作,颁发了全国首例深远海养殖装备的“身份证”,为解决深远海装备养殖和建造企业贷款、保险问题奠定了基础。◆ 七是保险保障。福建省渔业互保协会开拓保险品种,将深远海养殖平台纳入保险范畴。2023年4月28日,福建省渔业互保协会与福建海上粮仓科技有限公司对“乾动1号”签订保单,保险金额3300多万元,保费约40万元。该保单是福建省深远海养殖平台设施保险第一单。在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的实践探索中,福建省已在建造安全的装备系统、构建差异化的市场优势、产生合理的经济效益、打造深远海特色产品的品牌等方面总结了典型经验,分析了装备建造、养殖技术、经营方式、市场开拓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下阶段,我们将根据今天会议精神,特别是马部长重要讲话要求,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积极打造深远海养殖全产业链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建设“福海粮仓”,全面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海洋牧场是发展趋势,山东可以搞试点”嘱托,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大力支持指导下,坚持高位推动、创新驱动、多元联动,探索形成重力式深水网箱、管桩围网、桁架类大型养殖网箱、养殖工船等四类深远海主要养殖方式,已建设重力式深水网箱2200余个,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25台(套),养殖水体达230多万立方,年可提供优质海水鱼4万吨。编制《山东省海上粮仓建设规划》《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方案》《山东省“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按照“生态优先、因地制宜、海陆统筹、创新引领”的总体思路,统筹推进“近浅海”和“深远海”协同发展,规划布局了黄海冷水团、庙岛群岛、海州湾3个深远海养殖渔场,重点围绕“绿色发展、深远海养殖、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多元化融合、现代建管机制”等五个方面试点。先后出台《关于支持海洋牧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实施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试点的意见》等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深远海养殖股权投资改革、特色保险、检验登记、安全监管等支持政策,合力促推深远海养殖渔场健康发展。● 二、聚焦集约创新,推动深远海养殖技术实现新突破
充分发挥山东省海洋科技力量强、专业门类齐全、人才有效聚集、企业经济实力雄厚等优势,整合渔业、海洋、机械、材料、能源、信息、养殖、加工、物流等科研力量,采取多学科交叉、跨行业合作的产学研联合攻关模式,汇集了国内深远海养殖相关领域的优势研发单位20余家,高层次研发人员150余名,协同攻克深远海养殖品种、设施装备、养殖模式等“卡脖子”技术。选育许氏平鮋、花鲈、斑石鲷等适养抗逆品系,开展大西洋鲑繁育技术攻关,开创全球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的先河;桁架类大型养殖网箱水下洗网机器人、吸鱼泵、智能管控等关键设备的创新应用,实现自动投饵、成鱼回收等多项功能,填补了国内空白。全球首艘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突破船载舱养、水体交换等6大关键技术,形成了60余项创新性成果,首创游弋式养殖模式,实现全年持续产出。
发挥烟台中集来福士、青岛国信集团、山东海洋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强化示范引领和模式创新,探索形成了岸基工厂化育苗、近海重力式网箱中间养殖、远海桁架类网箱养成的陆海接力梯次养殖模式,实现了育苗、养殖到活鱼物流、加工、品牌销售等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将渔民增收嵌入深远海养殖全链条,打造了“海工+牧场”和“大渔带小渔”发展模式。深化拓展深远海养殖大型装备功能,积极探索发展休闲垂钓、文化旅游、住宿餐饮、海洋科普等新产业新业态。“耕海1号”网箱,打通海上消防、食宿、文旅、交通、码头、航线等环节,开创了“蓝色粮仓+蓝色文旅”渔旅融合发展模式,成功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精品线路”,5月1日已正式对外营业。下步,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牢固树立大食物观,认真落实马部长讲话精神,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好经验、好做法,重点围绕制度建设、政策支持、技术优化、种质创新、产业链延伸等方面,进一步谋划思路举措,打造深远海绿色养殖产业集群,推动海洋渔业产业加快走向深蓝,为全国水产品稳产保供做出山东贡献。